助力实现您的创业理想-百蓝鸟创业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分析 > 

130年老字号估值千亿,不借钱不上市从不公布财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2-14 16:10:00     浏览:5212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jpg" />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2.jpg" /> <p> 2次家变,5代传承,130年长盛不衰,最终活成华人世界的一块金字招牌&hellip;&hellip;当人们试图探寻它的长寿秘诀时,李家人的只有八个字:</p> <p> 永远,永不封顶。</p> <h2 > 从蚝油鼻祖到酱料王国</h2> <p> 1888年,在广东南水一个小渔乡,20岁的李锦裳在自家小茶寮里煮生蚝时,一不小心煮糊了,锅底留下一层香郁的浓稠汁液。</p> <p> 李锦裳心头一动,干脆把煮蚝炼出的油制成一种新调味汁,从此打出了李锦记蚝油的招牌。</p> <p> 生逢乱世的李锦记,先后因火灾和战乱辗转澳门、香港。然而不论在何处立业,李家人都一丝不苟地保持100斤蚝熬2斤油的制作方法,亲自跟船采购最鲜嫩的原料,从澳门到香港一路卖响了名气。</p> <p> 1930年代,李锦裳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亲衣钵。新掌门路子活,以李家秘制的蚝油为敲门砖,借助来往香港的华侨客商,把李锦记卖到了东南亚和北美华人圈。</p> <p> 海外知名度起来了,生产力却没跟上。直到10年,李锦记还是家只有20人的小作坊;到1970年代,李家孙辈中颇具经营手腕的李文达接任,李锦记才全面驶入扩张快车道。</p> <p>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23.jpg" /></p> <p> 李文达早年在海外历练,很能摸准华侨圈的品味。</p> <p> 他先把李锦记半个多世纪的老商标改成英文设计,而后搬出小作坊,投入重金,率先在调味品行业引进自动化设备,铆足了劲儿攻占北美、欧洲、东南亚和华侨市场。</p> <p> 短短几年,渔村起家的李锦记就占到近90%、香港80%以上的蚝油市场,在排名第二。</p> <p> 乘胜追击的李锦记,1990年代又接连在中国香港、广东、北美和东南亚建设万吨级生产基地,由原来只做蚝油和虾酱的小门脸,发展成蚝油、酱油、辣椒酱、方便酱、XO酱等数十个品类、200多款调味品的酱料王国,行销100多个国家。</p> <p> 世纪之交,李锦记第四代接棒,第五代也下场历练。此时距离家族开山人李锦裳在渔村灶锅前辛苦煮蚝,已过去近120年。</p> <h2 > &ldquo;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rdquo;</h2> <p> 做酱,中国人是祖师爷。</p> <p> 与许多起源于中国的工艺遭遇类似,后来居上的孕育了龟甲万这样绵延300多年的酱料,稳居北美市场第一;而中国古法制酱工艺早已凤毛麟角,20天速成的流水线酱油充斥厨房。</p> <p> 论制蚝油,原料、火候以及什么风味配什么菜式,李锦记是行家。</p> <p> 可是论制酱油,工艺断层,李锦记能做的,是虚心借鉴日式&ldquo;高盐稀态发酵&rdquo;工艺,以脱脂大豆和小麦为原料,守住半年发酵期,改良顶尖酿造机械,中西合璧,奋起赶超。</p> <p> 在广东新会李锦记生产基地,4套直径20米、年产18万吨的生产线昼夜不息地运作着。</p> <p> 这套设备是全球第一套中式酱油全自动生产线,不仅能自动控温、控湿、控风,还能自动进出原料、翻曲、清洗、消毒、吹干,严格监测密封环境安全,节省三分之二人力。</p> <p> 凭借精选原料和精密流程,市面上,李锦记是为数不多无需氨基酸类添加剂就可在鲜美度上与酱油媲美的中国产品。</p> <p> 然而,要从口碑稳固的龟甲万手中争得一席之地,除了学习上乘工艺,还要有撼动消费市场的品牌力。</p> <p> 李锦记很快找到了突破口。</p> <p> 酱油虽好,但其民族喜冷食,酱油主要功能是点蘸。而中国饮食煎炒焖煮一应俱全,李锦记,包括内地的后起之秀海天味业,都以此为突破,在生抽、老抽、味鲜酱油等中餐调味品类上推陈出新,扎入细分市场曲线逆袭。</p> <p> 1980年代至今,李锦记研发的酱料新品超过200种。其首创的蒸鱼豉油和改良款顶级XO酱在华人和欧美市场大获成功,豆瓣酱、蒜蓉辣椒酱等爆款甚至卖到一些连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岛国。</p> <p> 近几年,李锦记又推出方便酱料包、低盐酱油等新品,还跟随神十、神十一冲上太空,获得航天级食品背书,主动适应现代都市人对饮食日趋讲究的潮流,将品牌做得既传统又时尚。</p> <p>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234.jpg" /></p> <h2 > 100-1=0</h2> <p> &ldquo;100-1=0&rdquo;,这条在李锦记厂房里随处可见的&ldquo;军规&rdquo;,意在告诫操作者:一百个步骤中只要有一个出了问题,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p> <p> 与部分跨国企业&ldquo;因地制宜&rdquo;地制定生产标准不同,李锦记在全球各地的工厂都&ldquo;同线同标同质&rdquo;&mdash;&mdash;只执行一个标准生产线,恪守三条安全红线:</p> <p> 一是所有环节必须经过内部全面检测原料及生产安全指标,二是主动邀请检测机构,定期识别原料危害及管件控制,三是加入世界食品标准检测体系,接受不定期抽查。</p> <p> 1990年代初,在国内食品行业还在国际化质量标准上摸索时,李锦记就已获得英国颁发的ISO9002证书,成为全港首家获此殊荣的食品制造商。</p> <p> &ldquo;我们的产品按照航天食品来做,是给太空人吃的。&rdquo;一位李锦记高管曾自豪地介绍。</p> <p> 在接连跟随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船进入太空后,李锦记将航天级安全标准列为生产指标之一,成为世界首家最全面运用SAP系统的调味品企业:从原材料开始,自己选种、种植,自己采购、运输,真正做到&ldquo;从田间到餐桌&rdquo;全过程控制&hellip;&hellip;</p> <p> 一瓶李锦记酱油从黄豆到成品,需历时三到六个月,完成936项安全检测。每一批辣椒原料,必须空运至德国Eurofins实验室检测农残留599种,全部合格再投入生产。</p> <p> 这样的李锦记,在2011年FDA(食品品局)企业审核中,成为唯一零缺陷通过的中国食品企业。2017年,FDA对李锦记实施二次审核,依然零缺陷通过。</p> <p>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2345.jpg" /></p> <p> 在2018年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李锦记是世界500强林立的食品及农产品展区里,为数不多的调味品老字号。</p> <p> 它的展台简约朴素,琳琅满目的酱料是唯一的主角。仔细看这些产品的瓶身上,都印有一个专属二维码,扫描即可追溯产品、批次、生产日期、原料和食用方法,各个环节有源可查。</p> <p> &ldquo;在品质控制上,只要你有一件事做错了、做不好,你的结果就是零。&rdquo;近130岁的李锦记或许很难概括成功的秘诀,可它太知道死亡的捷径。</p> <h2 > &ldquo;必须回到中国内地&rdquo;</h2> <p> 说起李锦记做生意的本事,一位清华教授曾感叹:好像一个战略家,每次都能看到遥远的机会,&ldquo;那些机会看似遥不可及,但很快就会出现在家族行进的前方&rdquo;。</p> <p> 李锦记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口,当时蚝油还只能靠人工熬制,架锅烧柴,十几个小时不间断搅拌、加火,售价昂贵。来香港采买的客商一看价格就吓退了,更不消说是否担心异国食客吃不吃得惯。</p> <p> 为了打开北美市场,李锦记几乎不计成本和风险,不仅大胆赊账,先交货做代理、卖出后才收账,对海外分销商有求必应,而且历代接班人必须亲往北美勘察市场,研究口味,调制配方,挨家拜访当地中餐馆,一家一户磕下美洲华人市场。</p> <p> 然而,正当李锦记在海外风生水起时,这个盛名在外的民族品牌,却在中国内地吃了闭门羹。</p> <p>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文达抱定&ldquo;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回到中国内地去&rdquo;的信念,在内地普遍消费不起(当时有进口税)、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蚝油这种调味品的情况下,坚持投下数亿巨资,在广东筹建万吨级生产基地。</p> <p> 用当时的眼光看,这差不多是&ldquo;瞎子跳舞&rdquo;,盲目乐观。</p> <p> 彼时的香港,何时回归尚未可知,大陆的开放政策还在摇摆,外资纷纷观望,生怕投资打水漂,只有李锦记不留退路地放手布局。</p> <p> 事实证明,李锦记又看远了一步。</p> <p> 1992年改革开放深化,中国南方经济热得发烫;1997年香港回归,吃了定心丸的港商们一拥而上。而此时,李锦记在新会建设的50万吨级生产基地已经投入生产。</p> <p> 转瞬间,进口税没有了,本地生产线开工了,内地人的消费能力和饮食需求迅速提升,一时间,吃李锦记的蚝油、酱油变成富裕家庭和高级餐厅里的时尚。</p> <p> 甚至,当年在广东经商的内地款爷,都以吃上一道正宗李锦记蚝油淋汁的蚝油生菜为餐桌美事。</p> <p> 进入新世纪后,李锦记更加内地化,率先踩准减盐酱油等健康概念,赞助奥运会、G20峰会、金砖会晤、搭载飞船,还早早搭上电商快车,线上线下玩得溜。</p> <p> 进入内地20多年来,李锦记始终保持每年25%的增速,从未亏本。</p> <p> 目前,中国内地已取代美洲,成为李锦记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仅新会一个生产基地每年生产规模就达50万吨、营收70多亿。</p> <p> <img src="/Public/Upload/image/2018-12-14/20181214161000123456.jpg" /></p> <h2 > 坚持不上市</h2> <p> 在《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100名榜单中,最长寿的金刚组公司已经生生不息1440年,传承40代。</p> <p> 榜单中没有中国企业。</p> <p> 据新华社调查,被认定为&ldquo;老字号&rdquo;的企业有1600多家,其中70%经营困难,20%长期亏损,只有10%良性发展。研究这些家族企业,常见的&ldquo;致死率&rdquo;因素往往并非经营失策,而是内部失和。</p> <p> 亲情与利益结合,既能产生能量,也会产生窒碍。</p> <p> 李锦记也曾遭遇两次分崩危机。</p> <p> 一次是1970年代,李文达的两位堂兄弟因经营理念不合想要分家,李文达倾尽所有将另两位的股份买下。</p> <p> 10年不到,李文达的弟弟也要求清算股权,高昂的索价让兄弟二人足足打了6年官司,最后李文达以8000万港币回购股份,企业因此陷入财务危机,生产停滞长达半年。</p> <p> 历经两次的李锦记,将家族和睦视为兴亡之本。</p> <p> 为保障家族传承,第四代接班人建立家族委员会,编订家族宪法,上至股权分配、下至儿女教育皆遵章办事;凡遇大事,需委员会75%以上投票表决方能通过。</p> <p> 在接班人培养上,李家后代必须兼修中西方文化且在家族外的公司打拼3至5年后才能进入家族工作,应聘、处罚与辞退标准皆与非家族成员一视同仁。</p> <p> 2017年,李锦记被HR Asia评为&ldquo;亚洲最佳雇主&rdquo;,员工平均在公司工作超过六年。</p> <p> &ldquo;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你要生意红火,你就要让你的合作伙伴和你一起分享成功和利润。&rdquo;李文达把这种价值观总结为&ldquo;思利及人&rdquo;。</p> <p> 上世纪80年代,李锦记在日经销商大荣公司因扩张太快濒临破产,合作商纷纷追讨欠款。只有李锦记在摸清情况后,不仅暂不收回大荣的欠款,还以赊账的形式继续供货长达1年。</p> <p> 对大荣的帮助,让当时在名不见经传的李锦记一下成为业界美谈。后来大荣度过危机,与李锦记合作数十年,其他代理商也慕名而来,由此打破李锦记在投入大笔资金却不见起色的僵局,逐步在酱油大国实现业绩起飞。</p> <p> 这样的故事并不偶然。在李锦记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中,合作半个世纪以上的供应商、代理商比比皆是。有家供货商甚至与李家合作了3代人,结成100多年的家族世交。</p> <p> 尽管从未公布财报,但福布斯去年将李锦记列为&ldquo;亚洲最成功的家族企业&rdquo;第30名,初步估计集团年营收90亿美元。另有分析师推估,李锦记家族资产至少超过千亿港币。</p> <p> 不过,就是这样一家估值千亿的家族品牌,却始终坚持不借钱、不亏钱、不上市,与现代资本市场的理念格格不入。</p> <p> &ldquo;上市以后,做很多事情出发点就变了。&rdquo;李锦记集团第四代成员之一李惠森认为。</p><ul class="article-tags mb20 clearfix list-paddingleft-2" > &nbsp;</li></ul>
点 赞

347

上一个:
下一个:
 
本站推荐:
一周最热 _ 一周热点的美文文章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百知鸟文集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联系我们 - Email:2894035371@qq.com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